3月22日,在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的、以“谋篇定策‘十五五’低碳转型谱新章”为主题的2025(第十六届)钢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分析,2024年是钢铁行业深度调整的一年,符合时代特征的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新机遇不断出现,其中最根本、影响全局、决定未来的,是钢铁消费结构和消费总量的急剧变化。“传统建筑用钢需求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工业用材需求持续上升,工业用材的上升远远弥补不了建筑用材的减少,导致钢铁消费持续下降。”姜维表示。
近年来,全球经济从“燃料驱动”向“材料驱动”转化,新能源原材料需求迅速增加。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新材料和新物质结构不断涌现,材料科学技术创新呈现需求牵引和交叉学科驱动的态势。因此,支撑钢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首先要从战略层面推动产业深化变革、加速产业体系调整,应着力建设钢铁联合生产运行一体化智能平台,以AI的场景创新优化产业体系,以市场化、平台化推动全产业链创效能力。同时,要保障资源供应链安全,布局“南北两方开矿”,加大与四周的国家资源合作,打造矿产资源“朋友圈”。
当前,众多下游企业对钢材提出低碳要求,低碳属性成为钢铁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姜维强调,钢材料消费结构变化带来消费总量变化的高强度和持续性,是中国钢铁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供需失衡是当前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面对危机怎么样应对,如何转危为机、实现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政府、行业和企业要结合实际深入思索的重大问题。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综合规划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高升认为,钢铁行业高水平发展的核心是差异化、低成本,更具内涵、更有品质的创新发展,预计未来5-10年将有三分之一的钢铁企业面临退出。因此,钢铁企业要以极致效率降本、经济炉料降本、极致能效降本,实现企业极致成本和价值最大化。
我国钢铁行业已确定进入减量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对于钢铁行业持续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姜维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切实关闭新增产能入口,尽快畅通落后产能退出渠道,建立产能治理新机制是解决当前行业主要矛盾的关键一招。从行业长远发展来看,国家控产、行业自律减产都是权宜之计,只有通过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基于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取消产能指标交易,关闭新增产能入口,畅通低效产能退出渠道的综合施策,才是解决当前行业主要矛盾的关键。
二是坚持科学技术创新,深耕细分市场,通过为更多专业用户更好的提供更加专业产品,实现更高附加值。面对供需失衡、同质化竞争,企业应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开展差异化竞争,努力减少相关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实现更高附加值钢铁材料的供给能力,增强企业综合比较优势,要坚持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装备技术进步和加强产业链协同。
三是坚持绿色低碳转型,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要切实夯实数据质量管理,全方面提升碳排放管理上的水准,系统增强低碳竞争能力。”姜维说。
“十五五”期间,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产业等加快发展。干勇分析,“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新能源是我国的核心竞争优势,未来AI发展将高度依赖新能源和储能。在“AI+”材料科学的大潮中,应建立材料全生命周期综合研究评价设施。基于多场环境全生命周期测试数据,研究材料失效机制和全寿命失效机理,开发大数据算法和专家系统,获取失效演变规律,预测材料服役寿命,指导材料设计。工业与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目前工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仍面临系列挑战,自上而下的贯彻力度大、进展快,自下而上的积极性、主动性还需进一步提升。
李毅中指出,工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着力点要深入到生产制造的核心部位,应促进数字技术与工业制造技术深层次地融合,研发AI大模型和专业模型用于研发设计、新产品研究开发中,应用在规划、计划、作业方案中,投放到生产制造及运营的各工序各环节中,创造高效应用场景,保障生产制作的完整过程的智能控制和安稳优运行。工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应加快推进数字化、绿色化深层次地融合、协同发展,不仅要用数字技术建立完善绿色“双碳”基础工作,融合开展工业数字化绿色化技术改造,也要高度关注数字化的绿色低碳,数字化本身就要实现绿色化。
李毅中强调,当今市场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产业链供应链,以数字化转型增强“双链”的实力和韧性愈显重要。因此,工业数字化转型要由企业扩展到产业链供应链。应充分的发挥产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链主”的领军和整合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和关联机构融通发展、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应培育一批示范园区,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链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应培育一批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网络运营商,尤其是具有细分行业优势的专业服务商;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制度性开放,深化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融入全球产供链。同时,工业数字化转型要重视控制投资、降本增效、节能降耗,要重实效、不过分追求“先进”,算好投入产出账;要破除壁垒、数据共享,筑牢数字化基础。
2025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节点,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对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介绍,目前,全国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已构建完成,发电行业清缴履约在稳步推进,数据质量实现全面改善,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准备工作也已全面完成。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肖邦国认为,“十五五”时期,中国钢铁行业将面临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约束。“随着绿色供应链要求的一直在升级,低碳钢需求逐步增加,为钢铁产品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进一步显现,出口成本压力增大,企业亟需从政策协同、低碳技术突破、全链条低碳转型等多方面破局、重构国际竞争力。”肖邦国表示。
事实上,全球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会坚持持续推进,短期内或将出现减速迹象,而我国碳市场加速扩容,钢铁行业将于2025年年底完成首次履约。世界钢铁协会副总干事、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认为,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已开始崛起,从中长期来看全球钢铁终端消费需求仍有增长空间,但需求结构有几率发生变化。他强调,“绿钢”的定义需要统一引导和监管,比“绿钢标准”更重要、更基础的课题,是不同国家、地区、企业的钢铁碳排放水平的核算和核实,需要一套全球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目前,新一代的革命性低碳钢铁生产技术正在研发中,大规模投入应用预计要比较长时间。
对于钢铁行业进入全国碳市场下一步工作开展,逯世泽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要早动手、早准备,积极推动行业企业改进生产的基本工艺,发展低碳技术,降低企业碳排放水平,尽快实现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为进入全国碳市场打好基础。二是严格遵守市场规则。应严格遵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各项配套制度;真实准确及时报送数据,开展关键参数月度存证、年度报告、信息公开披露等工作;按期足额清缴配额。三是加强企业能力建设。要格外的重视数据质量管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内部碳排放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履约策略;组建专门的人员和技术团队负责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提升碳排放管理基础能力,加大培训力度;健全统计核算体系,提升计量水平,加强计量器具管理。(记者 孟凡君)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10-56125794
联系人:左经理
手机:13391904938